Search

#天下專欄 科技的泡沫?非科技的返照!

隨著美、台科技股價持續走高,最近常有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天下專欄 科技的泡沫?非科技的返照!

隨著美、台科技股價持續走高,最近常有朋友問我,20 年前的達康泡沫,是不是要捲土重來了?

答案是肯定的,畢竟此刻科技的高股價,背後有兩個主要驅動力,一是疫情、二是低利。一旦這兩個引擎熄火,那麼本益比、股價營收比等估值乘數,勢必要修正。

問題是短期內,這兩個因子退場的機率非常低,真正的反轉恐怕還要到 2-4 年後。在那之前,疫情會持續加速數位經濟,提升科技公司的相對競爭力與獲利;低利與高股價則會拉低他們的資金成本,延續他們投入研發、併購的優勢。

換言之,這兩把火燒得越久,那麼科技公司的本質就越堅強,泡沫化的風險也就越低。

另一方面,許多「非科技」的藍籌股,水漲船高的過程反而變得更是金玉其外。以美國最大傳統零售商 Walmart 為例,自去年 3 月 15 日聯準會降息以來,股價上漲 37%,拉長五年則是上漲 133%。但翻開其財報,最近 12 個月營收年增僅 5%、營業利益也是成長 5%,和五年前同期相比,營收增加 13%,但營業利益卻是衰退 12%,也就是說,不管是營運規模或是獲利,其表現都遠低於股價漲幅。

再看汽車製造龍頭 GM,三月降息以來,股價上漲 162%,因此讓五年股價表現由黑翻紅,成長 88%。但觀察其財務表現,過去一年營收衰退 20%、營業利益衰退 52%,較五年前則分別衰退 24%、26%,一樣遠遠落後於股價漲幅。

相較之下,Walmart 的科技對手 Amazon,股價自降息以來成長 96%、五年來成長 454%,而其營業利益過去一年成長 38%、五年成長 1,061%,完全不輸給股價表現。

GM 的科技對手 Tesla,降息以來股價成長 849%,五年股價成長 1,989%,過去一年營業利益成長 1,062%,過去五年營收成長 644%,營業利益則是由黑翻紅,都不遜於股價表現。

這現象不是美國獨有,在許多台灣的非科技與科技同儕比較中,也可以看到,篇幅有限,就不一一展開。

結論是,解析過去股價與基本面乖離的情況,可以得出「非科技股」更是處在泡沫之中,且越吹越大,相比之下,科技股的風險係數反在下降。

換言之,當低息的潮水退去,大家要擔心沒穿褲子的,這次恐怕不是科技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